从历史走来,古城镌刻着客家文化的隽永基因;以当下为题,古城正书写着古今碰撞的“诗和远方”新答卷;向未来出发,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城,将不断上演文化传承与产业共荣的新故事。
汉服爱好者在客家古城游玩。
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定南客家古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6万人次,延续了去年底开业以来的火爆态势,成为定南文旅发展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
客家古城景区位于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与广东省和平县仅一山之隔。老城村为定南古县城所在地,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古城完整保留了古代县城的格局、规制和功能,对研究客家文化和明代县城规划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座古县城,半部客家史。在赣粤边界的崇山峻岭间,拂去历史的尘埃,这座拥有45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城,为何能“活”在当下并焕发新的生机?
客家古城全景。
历史文化润古城
来到客家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大气的古城门——迎阳门,像这样的古城门在古城有3座,且均保存完好。古城历史与这些城门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推开城门,古城的“前世”神秘面纱缓缓揭开。
明正德十三年(1518),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兵平定了赣粤边界长达40余年的匪患,并奏请朝廷设立了广东省和平县,在赣南粤北地区强化统治、推行教化。
到了明嘉靖年间,当地盗贼再起,为彻底解决匪患问题,朝廷痛下决心剿匪,历时数年苦战,终于平息匪乱,于明隆庆三年(1569)割周边三县地设新县。因“扼江广咽喉……岭表之长治久安实赖其地”,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县,又因此地遍植莲花,故又名莲塘城。
为汲取之前匪患扰袭的教训,莲塘城建设了1460米长固若金汤的城墙军事建筑,并在城内三个方位设了东门迎阳、南门丰阜、西门宝成三座城门。同时,古城内九街五巷纵横分布,街道路面取南门河里的卵石铺就,大部分民居也是就地取土添加桐油石灰做成三合土夯墙而建。
从1569年到1927年,莲塘城建城后的358年间,古城先后经历了169任主政官员,如走马灯似的平均2.11年就换一任。城南巽塔的风水传说、城内为数众多的宗教场所、城墙保卫下遍布炮楼枪眼的围屋、高寨岗上的钟楼残垣,成为那个动荡年代的见证。
1927年,一场“姓氏械斗”致使县衙被火烧,最终使得县城外迁,莲塘城从此结束了其最初的历史使命。从此,莲塘城变为老城村,成为自然村。
穿过历史烟云,莲塘古城如今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并融进了不少新的时代元素。
古城内,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匾依然镶嵌在门楣,嵌入厚厚城墙里的“敬惜字纸”炉,县衙门口竖立的戒石,“像赣州府文庙一样气派”的孔庙……它们就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文物,向人们讲述着客家古城的点滴过往。
客在客家古城了解客家美食铁勺粄的制作过程。
活态保护赋新城
游览明代古街巷、品尝客家美食、观赏客家非遗民俗表演……“五一”假期,游客们穿梭于古城中各具特色的景点打卡,不亦乐乎。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客家古城就像一颗遗落尘埃的明珠,散发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却“藏在深闺人未识”,直至到2019年,其所在地老城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客家古城面临新时代的发展抉择。2021年,定南县以明代客家县城为依托,全力打造文旅综合体客家古城。
如何让客家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定南始终坚持活态保护的原则。
“活”在修旧如旧的传承。修缮古城门、古庙、古塔、古井、古街、古民居等,重建县衙、城墙、关帝庙、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基本保留了古城九街五巷布局,较好地恢复了古城历史面貌。
“活”在与时俱进的融合。对项目内原有民居及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结合定南瑞狮、赣南采茶戏等非遗,丰富了美食街、文创街、国风剧场、衙门酒吧、“湾区后街”等业态,常态性开展文创设计、表演传习等活动,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古城的“活”还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处处可见升腾起的人间烟火味。
今年50岁的廖建东,从小在古城长大,景区未建之前他在这里开了9年豆腐坊。因为豆腐做得好,景区建设之时就把他的豆腐坊规划在内,没有让他搬迁出景区。“没想过自己的家会变成景区,更没想到以前做菜吃的豆腐,如今会变成旅游美食。”廖建东说。
游客来了,豆腐坊也不能只卖豆腐了。每天为游客提供豆腐花、豆浆、白豆腐、干炸豆腐、酒豆腐等美食,感兴趣的还可以到后面的院子里体验做豆腐。“五一”假期,廖建东的豆腐坊每天营业额都有近4000元。
如今,在客家古城,像廖建东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古城人不在少数,他们原本是外出务工或在村里务农的村民。据统计,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区就业创业的有125人,他们有的经营客家特色小吃,有的在景区务工上班,有的则为景区提供各类农产品。
从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迹,到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及美食,再到客家人栖居的生活场景,客家古城被外界贴上了客家世界现存唯一一座“活着的古县城”的标签。
省级非遗项目定南瑞狮在客家古城展演。
客家文旅享名城
“看到了熟悉的客家建筑,品尝了赣南客家小吃,还体验了非遗扎染手工,这里客家文化浓厚,还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礼遇热情。”近日,百余位香港游客畅游古城,香港华商旅游协会主席林浩辉直言,游览古城时总能找到客家人回家的感觉。
古城之所以称“客家古城”,不仅仅是它地处赣南客家人聚居区域,更多是这里浸润着客家的文化。
勤劳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品质。在客家古城,一道道美食便是最好的见证。铁勺粄、烫皮、灰水粄,这些美食制作技艺均来自客家人对稻米的孜孜追求,通过勤劳双手,以不同方式做出客家特色食品。再如,省级非遗项目酸酒鸭制作技艺,虽然制作程序繁琐,却折射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用饮食调理的方式适应南北方的环境差异。
包容是客家人另一个突出的特质。行走在客家古城,多样化的文旅文化元素在这里有机融合。杨丽渠是四川人,她在古城经营了一家手工扎染坊,每到节假日,前来体验扎染的游客络绎不绝。离染坊不远的客家文化馆,展列着定南客家非遗民俗物件,其中国家级非遗赣南客家服饰,总能让游客把它与扎染服饰进行对比,感受到不同的服饰文化。
新疆克州青少年在客家古城体验扎染。
其实,在客家古城,体现客家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勤奋拼搏、开放包容的特性本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的人和事还有不少。拂去历史尘埃,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让不少游客的目光与客家人的先辈在此相遇,成为架起一座连通客家世界的桥梁。
在景区门口,一块刻有“客家古城”四个大字的巨石屹立一旁,题字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客家古城地处赣粤边界,粤、港不少居民均属客家民系,与赣南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山水相连结缘,以文化相承同源,乘借文旅风帆,古城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微度假”目的地。
如今,着眼“近程、易到、高频”等“微度假”的特点,客家古城除了全面打造民宿、乡村休闲等项目,还积极融合县域内的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资源,形成一条珍珠串式的精品客家旅游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微度假”。
从历史走来,古城镌刻着客家文化的隽永基因;以当下为题,古城正书写着古今碰撞的“诗和远方”新答卷;向未来出发,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城,将不断上演文化传承与产业共荣的新故事。(詹继成 张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