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坡头的客家古屋。 城墙和炮楼。 古老的石桥。 坚固的炮楼。 美丽密码:古村落,就像一首无言的诗,融合了如画般的美景,醇厚的民风,让人置于一种悠长的遐思之中;更似一盏香茗,清淡优雅,只有身处其中,方能品得其中的幽香、素雅,令人的身心回归到至纯至简。在博白与广东廉江长山镇交界区域的那卜镇名六村彭坡头屯,这个曾经有6座古民居建筑的百年客家古村,数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黄氏人家传承家训、严守祖规,尊师尚学、兴家立业,熏陶出风淳俗美的客家古村。 小村庄藏着6座古民居 彭坡头是那卜镇名六行政村管辖下的一个村庄的名字,其中又分为大沙田、中间村、樟木根3部分,中间村的古民居古建筑最多,有4座,大沙田、樟木根各有1座。 名六村村干部黄章南说,他家以前就是住在中间村最大的古城堡里,后来家里人多了才搬到城堡外另建新房子住。整个彭坡头至今有1200多人,是名六村最大的村屯,据说祖先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从广东高州搬迁到这里的。后来,黄姓族人发奋读书,在外从政从戎,还有经商,有经济能力之后,回到老家建房子和防御土匪山贼的炮楼,当时全村先后建了6座,现在还保留两三座构架较好的古民居和炮楼,这些古民居和炮楼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 据了解,几年前,有玉林文化部门的工作组深入彭坡头屯调查,非常惊异这个偏僻的乡村居然建有6座大型的客家民居和炮楼,而且与中国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一样,彭坡头屯的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彭坡头的客家古民居多为殿堂式,俗称“两厅两横”“三厅两横”,其中“两厅两横”较为常见。进了大门,沿着中轴线走,依次是下厅堂(俗称二座厅下)、矩形天井、上厅堂(俗称头座厅下)。厅堂上面的屋脊做成龙状,俗称屋龙,为板筑砖砌瓦盖的建筑群体增加许多灵动的生气。天井两旁有马颈廊通向横屋,横屋数十间在厅堂两侧次第排开,形成侧翼。横屋各间依小天井、小厅(俗称厅子)、巷道而作合理安排。两横屋的小天井在厅堂之间的大天井两侧,呈对称之势。两边横屋的小巷门与厅堂大门,方向相同,门口是晒坪(又称禾坪)。晒坪外是围墙、大门楼。俗话说:“千斤门楼二两屋。”对门楼的建造,讲究朴素美观大方。民居内住房的安排,依然是按辈份高低。小家庭在小厅聚会,所有小家庭可在厅堂聚会。厅堂与晒坪,可成为开会、学文、习武、搞编织和农产品加工的地方。这样的客家民居,便于生活和生产,也有很强的凝聚力。彭坡头屯的古民居正是严格按照这种规格规矩建筑的。 村里人崇文重教善创业 从彭坡头中间村搬出去的退休老师黄章雄告诉我们,中间村的城墙最坚固,防守能力强。从里面可看到外面的情况,但外面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据说,当年土匪用枪都打不进去,尤其是中间村建有四角炮楼的大门,因为坚固,大门用火都烧不烂。客家人在古代的时候,本姓族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而且为防豺狼虎豹、盗贼侵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营垒式建筑住宅。彭坡头的古建筑,防御功能非常好。 “养成正气参天地,磨练文章著春秋。”作为峭山公的后裔,居住在彭坡头的黄氏族人也遗传了峭山公勤学苦练、博学多才、能文善武、勇猛仗义、忧国忧民的优良品质。从这个村场走出的人,文武双全,当年有过考取黄埔军校的黄秀芬,之后又有当过广西学院副院长的黄章文。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村屯是当地大学生最多而且考取重点大学最多的地方。如今,村里有1200多人,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外地创业、工作和生活。 让客家古民居古韵留长 充满古韵味的彭坡头屯隐藏在偏僻的乡村里,因为未曾开发而保留着时光沉淀的美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这首传唱千古的小令一直被文人墨客奉若瑰宝,在他的小令中远方的游子仿佛看到家乡的身影,而这种景致也正是彭坡头屯的真实写照:流经村里的溪水清澈见底,青石板铺成的小桥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古朴。循着古道,走在民居夹巷中,仿佛进入尘封已久的旧时光,墙影幌幌,古韵留香。这里一扇花鸟虫鱼的木刻窗雕、一幅雕花石联壁画、一堵灰褐色风火墙、一座飞檐翘角门楼,追溯起来都是数百年的如烟往事。 彭坡头屯还有许多古树,如荔枝树、龙眼树、扁桃树等在村里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后山,有近十株超过200年历史的铁木;村里更是有许多关于客家人的人文故事。漫步彭坡头,望着那些镌刻着岁月沧桑的客家风情老建筑、曲曲直直的古村道古巷子、悠然自得的淳朴村民,内心宁静而祥和。这一刻,自身也融化在这古朴的村落里。 彭坡头屯在外工作的乡贤黄锦明一直很关注老家古民居和炮楼的保留和修缮,他回到老家总喜欢拍些古民居和炮楼的老照片,还千叮咛万叮嘱老家的人,一定不要拆掉和破坏这些有价值的古建筑。这些客家民居和炮楼,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宅、大屋、古巷,延伸的是一段又一段远去的历史;家训、家法、族规,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彭坡头古村落承载着客家人久远的历史记忆,是客家人千年辗转迁徙中艰辛而辉煌的创业见证,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历史的重要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