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建高峰,坚持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加大投入,扎实推动医校研企协同创新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全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为加快推进健康江苏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强劲动能。

强化战略支撑,全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累计投入3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布局建设“十大”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布局建设“两大”中医药传承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江苏中医流派众多特点,整合资源,成立省中医流派研究院,全面加强对吴门、孟河、龙砂、澄江等江苏地方中医流派文献资料、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技术方法的整理挖掘和传承研究,让中医药“基因”薪火相继、代代相传。积极发挥江苏中医疫病防治积淀深厚的优势,布局建设省中医疫病研究中心,深入发掘中医药防治疫病经验、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方药库”,不断提升中医疫病防治能力。另一方面,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精心打造“八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对标对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妇产生殖、高血压病等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药重点学科领域,布局建设5个省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和3个省中药融合创新中心,推动医教研产深度融合,加快集聚、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有效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接能力。截至目前,5个省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都建成了1000~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配置了1000万元以上的专用仪器设备,培养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52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推动14项科技成果转让,合同金额1.06亿元。

找准关键抓手,全面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多形式、分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科研和人才项目资助体系。一是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在基础研究方面,联合省科技厅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分别给予10个重点专项40万~1000万元和40个左右省自然项目10万~20万元不等的立项支持。在临床研究方面,联合省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卫生健康科教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立项支持300个左右中医药科研项目,资助金额5万~50万元不等。二是坚持项目资助与人才培养“互融”。配合省委人才办组织实施“333工程”,遴选确定中医药系统培养对象50人左右,分批择优给予10万~50万元的科研资助。组织实施省“岐黄人才”培育工程,遴选确定省中医药领军人才30名和省中医临床优秀(骨干)人才220名,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和15万元的经费支持。三是坚持平时操练和应急研究“互补”。推动7个设区市设立100万~1000万元不等的中医药科技发展专项,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全面设立院级研究课题,全省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每年投入500万元常态化组织开展中医疫病研究,2024年遴选确定34个省中医疫病研究开放课题项目,加快构建平疫结合、反应迅速的中医疫病研究队伍和协同研究网络。

持续深化改革,健全完善中医药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实施“江苏科技改革30条”,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积极构建中医药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医校研企联合攻关。建立院企、院校合作机制,推动省中医高血压病等5个省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分别与中医药企业携手共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个创新中心将重点实验室建在企业园区。二是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承办两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联合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举办中医药融资路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顺利链接,推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金额6千多万元。支持江苏省中医院加快推进“中国药”研究步伐,2024年度中医药科研成果转让企业合同金额1.2亿元。三是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立复合型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连续举办全省中医药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班,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平台,培养出100多名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立专职科研岗位,健全完善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薪酬制度,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