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龙南境内的多座围屋热闹起来。在燕翼围、栗园围、关西新围等大大小小的围屋内,客家主题的系列民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排练,吸引了许多游客围观。
“中国围屋之乡”龙南拥有376座风格迥异的围屋,近年来,当地通过培养传承人、实施围屋保护修缮行动,活化围屋保护与利用,积极拓展“围屋+”新业态,让一座座古老的围屋“突围”新生。
培育匠人 破传承之“围”
1月下旬,龙南降了一场久违的雪。雪后围屋,一派古朴纯白。虽冬雪如画,却让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彦鹏忧心忡忡。“一年四季,围屋最怕雨雪天。”钟彦鹏连夜从广东赶回龙南,带着工具和检修人员来到燕翼围所在的杨村镇。
今年73岁的钟彦鹏从16岁开始学习传统木工技艺,先后维修了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西昌围等10余处围屋。“铛、铛、铛……”钟彦鹏拿着小铁锤轻敲围屋墙体,欣慰地说:“这三合土还是那么紧固。”他向记者介绍,三合土以石灰、黄泥、沙石为主料,加入红糖、蛋清、糯米浆发酵半个月后制成。它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主要建筑材料,黏性好,夯筑的墙体坚固不易老化。在建筑艺术上,赣南客家围屋运用了榫卯、斗拱、河卵石砌筑等传统技艺。千百年来,正是凭借独特的营造技艺,赣南客家围屋在建筑史上书写了精彩一笔,也成为世界游客了解客家文化的窗口。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涉及建筑工艺多,极为复杂。“原来可没几个人懂这个。”钟彦鹏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龙南对围屋进行抢救性修缮时,因为本地工匠短缺,导致围屋抢救性修缮工作一度面临困境。
为更好地传承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近年来,龙南制定有关保护计划,申报了一批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举办围屋保护修缮现场教学会,每个乡镇选派2至5名工匠参加学习。钟彦鹏组建了古建筑公司,吸收上百名瓦工、木工、油漆工等传统技艺工人,其中,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明华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参加培训。此外,龙南还广泛宣传全民动员,举办了围屋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解决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传承的困局。
撬动资金 破修缮之“围”
龙南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总量的七成以上。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等几座围屋先后完成抢救性修复后,当地政府意识到要全面开展围屋保护修缮利用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还远远不够,剩下的围屋谁来修?怎么修?
修缮后的田心围。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征摄曾悦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征
为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龙南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产权人等多方参与的修缮模式,打开了围屋修缮工作的新局面。
“龙南市财政2021年至2023年安排2000万元,对每座完成修缮并通过验收的围屋按修缮资金的50%实行奖补。”龙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介绍,为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该市开展“百家企业认领百座围屋”行动,通过乡镇牵头参与、发动产权人成立理事会自主捐资、区市领导结对帮扶、本级财政奖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围屋产权人积极性,撬动3000万元社会资金参与其中。在整个围屋修缮行动中,该市还制定了《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实施细则》,对围屋修缮工作给出了详细指导。
潘平介绍,在整个围屋修缮行动中,以本地工匠为主。该县采取低准入、强监管方式,化解了长期以来受限于古建筑维修专业性要求高、施工队伍资质齐等问题。同时,通过市场方式活化利用,由乡镇牵头将已修缮好的围屋打造成为传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底,龙南对近百座围屋进行了修复,其中40多座围屋初步实现活化利用。
拓展业态 破新生之“围”
上海游客邓礼民来龙南旅行的第一站就是栗园围。“我在网上查了,每天15时这里有《天下客家》实景演出。”邓礼民说,自己是客家人,要看围屋,龙南是必须来的打卡地。《天下客家》是根据栗园围现有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创作的实景剧,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围屋之美,探寻围屋故事。
连日来,负责执行太平古镇景区春节文化活动的张明治忙得不可开交。春节将近,由他和团队策划的“四大龙王拜新年”“非遗龙船体验”等节目将为游客呈现客家文化的新场景。
在燕翼围百米开外的一间龙船制作工坊内,两艘龙船制作已收尾,将于农历大年初二下水。拥有500年历史的杨村太平堡龙船盛会,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0后”赖美扬是杨村镇的旅游干事,她兼任了围屋讲解工作。穿行于古朴的围屋之间,踏着古老街巷,她不仅喜欢上了砖瓦草木,还迷上了客家织带的制作技艺,并通过改进研发出了织带文创。
科技赋能也让古老围屋潮起来。VR、全息互动投影、数字游戏等新技术,加上声光电的运用,让游客沉浸式了解围屋故事,身临其境感受围屋魅力。
龙南武当镇大坝村有着以田心围为核心的客家围屋群23座,该镇通过打造中国历代钱币馆、瓷器馆等,让一座座古老围屋成为集文物欣赏、古玩品鉴交流、红色研学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留住美丽乡愁,复活古老围屋。在围屋活化利用的工作中,龙南注重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古建风貌等融入乡村振兴中,拓展了“围屋+民俗”“围屋+餐饮”“围屋+中医药”等业态,让一座座古老的围屋成功实现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