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绿色让老宅焕发生机

古色古香的泉通家塾

外门楼匾“渤海世家”四字苍劲有力

俯看泉通家塾

梁架木雕金漆百年不褪色

大厅虎畔厢房门楣精美的半立体书卷壁画

门楼肚壁画十分精致

大厅八扇闪门雕刻同款通花木雕


清朝末期,澄海隆都侯邦村7位旅泰华侨回乡购地合建“七落”,让人们看到潮人打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的早期案例(详见本栏目去年12月19日报道)。不过,“七落”的先辈只是合资购地、相邻筑宅、择善相处,而在龙湖外砂街道林厝村,初期有一对“拜盟兄弟”,海外发迹之后相约回乡合资购地建造一落大宅第——泉通家塾,两家子孙世代同住一宅犹如一家人。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在外拼搏奋进、在家和睦相处的潮侨精神。

豪宅深居陋巷,门额彰显族源

今日的林厝村是古代外砂乡王厝村的一部分,多姓氏聚居,“外砂市”坐落村中,古驿道穿境而过。过境古驿道现名中兴街,泉通家塾就坐落于中兴街横巷之一——高厝巷(旧名集祥巷)巷尾,与巷头的“深祖家塾”遥相呼应。

深居陋巷的泉通家塾,是一座四点金加双花巷的“双佩剑”潮派豪宅,外阳埕围起高墙,走如意门,大门额榜书“渤海世家”四个大字,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高姓人家。“渤海世家”是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说。

门匾两边分别描绘着两幅王公达贵活动场面的壁画。龙畔画面可见王公身着蟒服,其后拥着家佣,前面的小童托盘奉上满满的梨子。在潮汕风俗中,“梨”寓意收获财富或得到好运。另一人托盘献爵,爵即爵位,寓意升官进阶之意。这是一幅春风得意、封爵晋禄的中华吉祥图。虎畔壁画中只见一官人手托头巾,身边侍从捧着满盘李子。“李子”寓意谦谦君子理直气壮,衬托出这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清官。官人迎面而来的两名使者,奉来乌纱官帽,准备升戴。这就是中华吉祥图中的升官加冠图。当年宅主巧妙地将两幅喜气洋洋的壁画置于如意门之上,为家宅增添喜庆氛围。再看马面墙上绘画,也画了两幅戏剧场景。旧时人们不能像现代人可以随时随地“追剧”,唯一养眼的就是在墙上画几幅“戏出”,让进出大门的人望之兴然。

“泉通”暗含玄机,满宅文化味浓

走进大宅阳埕,但见大门匾阳刻“泉通家塾”四字。初见“泉通”一词,很快便浮现出唐代李中碧的《庐山》佳句:“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同行文友也背出宋代赵汝鐩《访隐者不遇》的“竹根一泉通,石径万木森”来。“泉通”一词意义深远,如宗开万源,水利万物之势。对于我们的解读,宅主高松元和高启华笑着介绍说:“泉通”二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各取他们的先祖高哲泉和高哲通大名一字。

正座大门匾额之上梁架之下通栏,塑造5幅灰塑图案。中间最大幅,用工最精,是仕农工商图。从龙畔看来,可见拱桥之上有一仕绅骑着高头大马,正匆忙赴任途中。马的前方有一小贩,肩挑货物朝着墟市忙着赶脚。前方有两个戴斗笠之人,看不出是长工还是农民,他们肩挑木材,向着村庄走去。灰塑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界线”,从中看出这座大宅也是由两班工匠承建。本栏目多次报道过的“斗工”场面,再度出现在外砂林厝古村落中,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旧时潮汕艺人追求技艺、勇于挑战、不甘人后的工匠精神。

门楼肚的壁画也颇见用心,中肚四幅的构成图案都十分精致,四个角纹都采用龙纹卷花,透出几分雅致。在石门框右侧的“程咬金教子”图中,笔者经过端详,看到“时在辛酉年仿新罗山人笔法陈柏寻”的落款小字。由此可知泉通家塾辛酉年竣工,即公元1921年,迄今已经超过100年了。

迈进大门前厅,可见门后匾额镌刻“聿修厥德”四字。“聿修厥德”语出《诗经》:“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发扬祖宗的真德真性,修好个人的道德。不知道宅主当年创业经历了多少沧桑和人生际遇,以至后来创业有成,一直想打造一个读书世家,营造品学兼修的好家风。屋内各种壁画和子孙巷口“晔序”“曜仪”的匾字,处处表达对读书人的尊敬,时时叮嘱子孙们勤于诗书礼乐、恪守公序仪轨。

精美立体灰塑,皆为名匠所造

泉通家塾建成于十年,是潮汕建筑史上灰塑工艺鼎盛时期。四个朝天井的格仔门门楣上都塑造着一幅半立体壁画,这是笔者走访诸多侨宅以来第一次看到。门楣画由传统的灰塑面画,揉合新时代的西式画框式版画而成的半立体画幅,以约15度倾斜映照的形式塑造在墙上,造型非常独特,值得观赏。

顺着格仔门前走廊走上上厅,大厅八扇闪门有着同款的通花木雕,上肚雕刻着“荣华富贵”四个篆书,下肚是实木挡板。“荣华富贵”是中华儒商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景,用“荣华富贵”垂示于正厅闪门,立训子孙,真可谓用心良苦。

推开闪门,进入大厅参观。历经百年沧桑,厅中原始摆设已荡然无存,但见两侧抱厅房门楣上的半立体书卷壁画十分惹人注目。初看以为是复式同款,一经细看才发现书卷中的内容大不相同。龙畔书卷共40折,而且藏头包边,工艺非常细致,书卷上下镶托着几架葡萄,卷中还夹杂有多幅葡萄图,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寄寓着主人祈求多子多福的心思。书卷中央画着一幅拜寿图,两边还有两幅麻姑献瑞图,再外折书写着苏东坡的《春宵》诗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朋有阴”。小小二尺有余的书卷,单单数一下折卷数就让人感觉眼花缭乱,这一幅书卷是陈柏寻和朱云臣共同完成的,大宅龙畔所有壁画也是这两位匠师所作。

再看虎畔书卷,是陈子秋所作,共36折。书卷上下也架着几串葡萄,中间也是一张拜寿图。但是两边并非是中国画卷,而是一边画着一个外国人一手持,一手牵着一腊肠犬正在野外狩猎;另一边画着一位洋绅士手夹雪茄,牵着哈巴狗正在散步。两图中的外国人都穿西装皮鞋,头戴鸭舌帽,这是百年前的绅士装。书卷下面还有几只燕子绕飞,看起来很有春风得意、花香鸟语的感觉。虎畔建筑中大量的壁画都是出自陈子秋之手。据宅主高启华介绍,陈子秋是澄海上华人,也是活跃于时期的建筑工匠。

随同走访的汕头市华侨历史研究学会会员黄桂华告诉笔者,泉通家塾的“半立体灰塑”与相邻深祖家塾的独特“锦灰堆”可谓异曲同工,各有千秋。当年两宅暗中角力“斗工”,催生了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南洋起家发迹 拜盟结为兄弟

据高松元、高启华等人介绍,泉通家塾建设者并非一人,而是高哲泉和高哲通“兄弟”二人合资共建共有。高哲泉是高启华的曾祖父,高哲通是高松元的祖父。虽然高哲泉、高哲通两人都是“哲”字辈,但不是同胞骨肉也不是堂从兄弟,而是高氏两个不份的结义兄弟。“金兰结义”故事大有人在,但是像这种拜把子兄弟合资共建大宅并不多见。他们的故事再一次彰显了出外团结拼搏、在家和睦相处的潮汕华侨精神。

高哲泉高哲通都出生于清末,高哲泉是外砂高厝人,高哲通是澄海苏湾都南湾村(今属澄海莲下镇)人。清末民初,因为家乡连遭天灾人祸,日食难度,乡人纷纷远赴南洋谋生,哲泉哲通两人相继从家乡出发,先后到了实叻(新加坡),在潮人区驻扎下来,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开辟出自己的人生天地。来自“戏班之乡”外砂的高哲泉兴办了戏园——哲园,跻身实叻都市的“生活调色板”行列之中。种田出身的高哲通先是到了暹罗,经客头介绍进入米行打工谋生,经过学习和积累,成为米业的一把好手,后在头家的支持下,辗转实叻创办“发元”火砻和米行,从暹罗贩运稻谷加工出售。恰逢初期东南亚米业旺盛年代,“发元”号发展迅猛,并与外砂高厝人高哲江、高哲恒兄弟创办的“裕发元”商号合作,将大米运往汕头埠销售,获利颇丰。

由于同住一个埠头,加上机缘巧合,高哲泉高哲通两人过从甚密,相与扶持,日久情笃谊深,胜过同胞手足,遂摆香案,对天盟誓,契为兄弟,永结同心。

名列“高门七贤” 合资共建大宅

当年,高氏这两兄弟花萼相辉,棠棣竞秀,以丰硕建树跻身高氏族彦行列,名列“澄海高门七贤”之中。

潮籍侨胞事业有成之后,回乡“起大厝”几乎成了第一要务,相沿成习。哲泉哲通两人也跟广大潮侨一样,始终不忘家乡,特别是1918年潮汕地震撼动众多厝屋之后,浓烈的乡愁催生共同的念头——为家人营造一个安乐祥和的家居,为儿孙提供读书进学的环境。于是哲泉哲通两兄弟托人在外砂高厝买地,先后汇来“二大水缸”银元(具体数目不详),聘请澄海有名的地理先生“动角仙”前来摆盘造局。当年泉通家塾落成后,哲泉、哲通两兄弟非常满意,以“龙兄虎弟”之分,安置各自家眷住进大宅。

不知道是“风水”好,还是众多名匠参与建造,泉通家塾整座宅屋的建筑十分稳固,大宅建成后隔年遇上被中央气象台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气象灾害之首的“八二风灾”,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当时外砂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建筑物之一。

【延伸阅读】

高氏一族勇开拓商海搏击建树丰

作为《澄海高氏文化源流》主编,黄桂华对高氏族人开拓进取和孝老爱亲的潮人风尚留下深刻印象。

他介绍,外砂高氏迁自澄海下外莆都,住在外砂市附近,起先为大家族守望祖山、管理祖业商铺,一些人因而学会做生意,并循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南闯北,清末民初诞生一批商海劲旅。其中高哲江、高哲恒昆仲在初期创办“裕发元”商号,贩运潮糖北上,又从北方采购五谷杂粮返汕销售,很快发迹,在汕头埠拥有18间行铺,并于十年(1921)前后在林厝村兴建了“深祖家塾”。几乎在同一时期,高哲泉、高哲通两人下南洋创业。发达之后第一时间回外砂兴建大宅以赡养家口,同时又与高哲江、高哲恒等一帮宗亲合力兴建了外砂“高氏宗祠”,慎终追远,报本返始。


发布时间:2022-9-27 17:23:34

来源:摘自“汕头日报”2022、9、21

作者:撰文 吴沛锋 金利明 摄影 邹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