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

《隋书•地理志下》说:“(楚)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可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书,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俗云以此庆胜,用至丰穰。”这种牵钩,根据描述的竞赛情景,很像后来的拔河。

在六朝时期,拔河被称为“施钩”,隋朝时则称之为“牵钩”,到了唐代才改称为“拔河”。拔河是隋唐时期春季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大绳中立大旗为界,震声叫噪,使相牵引,以隙者为胜,就者为输。”

神龙年间,唐中宗命其侍臣,在宫内梨园球场,举行过一次“御前拔河比赛”。其一方为七宰相二驸马组成,另一方由三宰相五将军组成,比赛之中,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由于年老扑倒在地,竟气喘吁吁半天不能直立于地,引得中宗大笑不已。

唐玄宗喜欢拔河,他曾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拔河比赛。“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为此,进士薛胜,曾写了一篇《拔河赋》,以描述热闹的拔河竞赛盛况,其词甚美,时人竟传之。

民间的拔河活动则更为普遍。据记载,在襄汉一带,常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正式的拔河比赛。古时拔河所用器材都很简单。据《封氏闻见记》说最初用的是篾绳,后改为大麻绳。在唐代这种麻绳长四五十丈(1丈=3.3333米),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供拔河者手挽。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游戏活动中也有拔河。藏族的拔河就独树一帜,别有情趣。据传拔河活动大约是在公元2世纪五赞王时,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比赛分单人拔河、双人拔河、男女混合拔河、夫妻拔河和三人拔河几种形式。双人拔河绳和三人拔河绳在比赛时,运动员把打结的环套在颈脖上,转身相背,使绳经过腹部从裆下通过,两手两膝着地,模拟大象的动作,利用颈部的力量和四肢的力量向前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