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亦称“广绣",是产自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明中后期形成风格,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以潮州和广州为中心。

粤绣的特点是: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画分明。这个故事表明广绣的历史是如此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凡。广绣发展到明朝,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从此广州绣品名扬海外,每年都有不少产品输出国门。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那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准,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盛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特点,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转型。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产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仍然保持发展势头。1929年在广州举行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